AI生成内容痕迹明显
有些同学直接把AI生成的整段文字搬进论文,句子结构太“标准”,用词也太“完美”,一看就不像人写的。查重系统现在能识别这种“机器味”。比如“小发猫”这类工具,虽然能生成内容,但如果直接用,系统很容易标记出来。有个学生写文献综述,一大段都是AI生成的,结果查重报告里标红的全是这类句子,语言太流畅反而露馅了。
伪原创改写不彻底
为了躲查重,有人用“小狗伪原创”这种工具把原文换个说法。但改得不彻底,只是换几个同义词,句子主干没变,逻辑顺序也一样。查重系统现在不光看字面重复,还看语义相似度。像“PapreBERT”这类技术,能理解句子意思,就算你换了词,它也能发现你和原文意思一模一样。有个案例,学生用工具改写了一篇英文论文,结果查重系统还是识别出高度相似,因为核心结构没变。
混合写作模式被识别
还有一种情况,自己写一部分,AI生成一部分,拼在一起。看起来像是人工写的,但风格不统一。比如前一段语言朴实,后一段特别华丽,转折生硬。查重系统会分析全文的语言风格一致性。一旦发现某几段和其他部分差异太大,就会重点怀疑。有位研究生就在方法论部分用了AI生成,结果系统提示“文本生成概率高”,就是因为语言风格突变。
三个真实案例说明问题
第一个案例,本科生小李写毕业论文,用了AI生成初稿,没做任何修改就提交。查重报告显示AI生成内容占比超过60%,被要求重新写作。问题出在语言太规范,缺乏个人表达。
第二个案例,研究生小王想降低重复率,用“小狗伪原创”批量改写文献综述。结果查重系统用语义分析发现,虽然字不一样,但意思和原文几乎一致,最终被判定为学术不端。
第三个案例,博士生小张在论文讨论部分引用了AI生成的观点,但没做深度整合。查重系统检测到该段落与其他AI生成文本高度相似,语言模式匹配度高,被要求说明来源。
总结一下,现在查重不只看重复字数,更看重是不是AI写的。直接用AI生成、简单改写、拼接内容,都容易被发现。写论文还是得自己动脑,AI可以当助手,但不能当“枪手”。用“小发猫”“PapreBERT”这些工具时,一定要再加工,融入自己的思考,才能安全过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