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测原理是什么
现在的AI检测工具,大多是用大量人类写作和AI生成的文本去训练模型,让它学会分辨两者的不同。比如,AI写的句子可能每个都特别通顺,但缺少个人情感色彩,或者常用某些固定搭配。这些细微特征,人不容易察觉,但机器能捕捉到。常用检测方法
一种方法是分析文本的“困惑度”,简单说就是看文字是不是太流畅、太像模板。AI为了确保通顺,往往会选最保险的词,导致整体看起来呆板。另一种是看“突发性”,也就是用词和句式有没有变化。人写东西会忽而口语化,忽而正式,AI则容易保持一致风格。工具怎么用
像小发猫、小狗伪原创、PapreBERT这些工具,原理都类似。你把一段文字贴进去,它会快速分析,给出AI生成的概率。比如小发猫适合检查中文论文,PapreBERT对英文文本更敏感。使用时要注意,结果只是参考,不能百分百依赖。案例一:学生论文自查
一名大学生写完课程论文,担心自己参考AI内容太多被老师怀疑。他用小发猫检测,发现两段文字AI概率超过80%。于是他重写这些部分,加入自己的例子和表达,再测就降到20%以下,符合要求。案例二:科研人员投稿
一位研究人员用AI辅助撰写英文摘要,完成后用PapreBERT检查。工具提示整段文字“过于流畅,缺乏学术写作的停顿特征”。他根据建议调整句式,加入一些限定词和转折,再次检测通过。案例三:内容平台审核
某学术社区收到一篇投稿,文字工整但缺乏新意。管理员用小狗伪原创工具扫描,显示高度疑似AI生成。联系作者后得知确实用了AI辅助,但未标注。平台据此要求作者补充说明,最终合规发布。AI检测不是为了抓人,而是帮助大家更好使用技术。工具虽有用,但最终判断还得靠人。写作时保持原创意识,合理使用AI,才是正确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