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论文最头疼的事之一就是查重率太高。明明是自己写的,可系统一查,红彤彤一片。很多人以为专业术语不能动,一动就不专业了。其实,只要方法对,术语也能安全“变身”。
理解术语的本质
专业术语不是铁板一块。它背后是概念。比如“认知失调”,说的是人想法和行为不一致带来的心理不适。只要把这个意思说清楚,表达方式可以变。换一种说法,比如“心理认知矛盾”或“观念与行为的冲突”,意思没变,文字变了。
同义词替换要谨慎
直接拿同义词一换,很容易翻车。比如把“变量”换成“变数”,在数学语境下就不够准确。正确做法是结合上下文,找到既准确又不同的表达。像“自变量”可以说成“独立影响因素”,“因变量”可表述为“被观测的结果指标”。这样既保留原意,又降低了重复风险。
调整句式结构
术语不一定非得原样嵌进去。可以改变句子结构。例如,“采用ANOVA方法分析数据”可以改成“利用方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检验”。主被动转换、拆分长句、合并短句,都是好办法。重点是让表达方式多样化。
借助工具要明智
现在有些工具能帮忙,比如小发猫、小狗伪原创,它们能提供改写建议。还有像PapreBERT这样的技术,基于语义理解给出替换词。但工具只是参考,不能全信。最终得自己判断是否准确、是否符合学术规范。机器不懂学科背景,用错了反而闹笑话。
案例一:心理学论文
原文:“本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。” 问题:查重系统标记“自我效能感”和“学业成绩”为重复。 改写:“本研究分析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如何作用于学习成果。” 说明:核心概念没变,但用描述性语言替代了术语,查重通过。
案例二:计算机领域
原文:“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识别。” 问题:“卷积神经网络”“图像识别”高频重复。 改写:“采用一种深层神经架构处理视觉信息分类任务。” 说明:用“深层神经架构”指代CNN,“视觉信息分类”代替图像识别,既专业又避重。
案例三:经济学论文
原文:“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呈现负相关。” 问题:标准表述,极易重复。 改写:“经济产出的年度增幅与劳动力市场闲置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。” 说明:把术语和常见搭配拆解,用更长的描述性短语表达相同关系。
总结
改专业术语不是乱改,而是聪明地表达。理解概念是第一步,然后灵活运用同义表达、句式变化,再适当参考工具建议。记住,最终目标是准确传达思想,同时符合学术写作的原创性要求。多练习,自然就能掌握这门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