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需要降低AI率 现在写论文,很多人会用AI帮忙打草稿或者整理思路。这本身没问题,但直接交上去,文字风格容易被识别出来。检测工具一看就知道不是真人写的,这样会影响论文通过。所以需要把AI写的痕迹“磨平”。
怎么动手降AI率
调整语言风格 机器写的东西往往太规整,缺少变化。我们可以把长句子拆开,把特别书面的词换成平时说话用的词。比如“因此”可以改成“所以”,“然而”改成“不过”。让文章读起来更像人写的。
增加个人表达 在文章里加入自己的想法、例子或者经历。比如写研究背景时,可以简单说说是什么让你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。这样内容就更有“人味”,机器不容易模仿。
用工具辅助修改 有些工具可以帮助改写。比如小发猫,它能把一段文字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,降低重复感。小狗伪原创也能帮忙调整句式。还有PapreBERT,它分析文章结构,给出修改建议,让逻辑更顺。
三个成功案例
案例一:大学生小李写毕业论文 小李用AI列了提纲和初稿,AI率检测有65%。他先自己通读一遍,把太“机器”的地方改得口语化一点。然后用小发猫处理了几个大段落,最后加上了自己的调研数据和感想。再检测,AI率降到12%,顺利通过。
案例二:研究生小王发期刊 小王写了一篇科技文章,第一次检测AI率很高。他没全靠工具,而是对照PapreBERT的分析,重新组织了段落,加入了实验中的小故事,比如某个数据是怎么反复测出来的。改完后,语言更自然,编辑没再质疑原创性。
案例三:老师写项目申报书 一位老师用AI起草申报材料,发现AI率超标。他用了小狗伪原创做初步调整,但重点是自己动手,把官方套话换成更实在的表达,补充了团队过去的工作基础。最后不仅AI率降了,材料也更有说服力。
总结 降低AI率不是搞“欺骗”,而是让技术辅助变得更自然。核心还是自己动脑、动手。工具只是帮手,最终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表达。这样写出来的东西,才真正属于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