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复率高低影响初审
投稿系统收到文章,编辑第一关就是看基本条件。重复率是硬指标之一。不同期刊要求不一样,有些接受15%以内,有些能放宽到20%甚至更高。要是你一查,重复率30%往上,那大概率卡在初审,进不了外审。编辑一看,这文章改都懒得改,直接拒了省事。但重复率不是唯一标准。有时候方法部分不可避免会重复,比如实验步骤、仪器名称,这些系统也会识别。关键是看核心内容,比如引言、讨论这些地方有没有大段复制。这时候用小发猫、小狗伪原创这类工具提前自查,能发现潜在问题,提前改。
外审前编辑会综合判断
重复率只是机器给的数字,最终决定权在编辑手里。如果文章创新性强,研究价值高,哪怕重复率稍高一点,编辑也可能放行,送外审。外审专家更关注研究本身,数据靠不靠谱,结论有没有意义。但前提是重复率不能太过分,否则显得不专业。这里提一句,PapreBERT这类工具现在挺流行,能分析语义相似度,比单纯看字面重复更准。有些期刊后台就用类似技术,所以光改几个词没用,得真正理解后重写。
三个案例看明白区别
第一个案例,某博士生投材料学SCI,重复率18%。他用小发猫查过,主要重复在通用描述上。编辑看过后觉得问题不大,送了外审,最后小修后接收。关键是他研究数据新,方法有改进。第二个例子,重复率25%。作者没仔细改,大段文字跟别人文章雷同,尤其是讨论部分。编辑直接拒稿,理由是学术不规范。这数字超了警戒线,又没合理解释,基本没戏。
第三个情况特殊,重复率22%。但文章解决了一个领域难题,前期发过预印本。作者投稿时主动说明情况,解释重复来源。编辑评估后认为创新足够,照样送外审。最后经过几轮修改,成功发表。
说到底,重复率是门槛,不是终点。数字低当然好,但核心还是研究本身。提前用工具自查,认真修改,把该讲清楚的讲清楚,才是正道。别指望工具能一键搞定,最终还得靠自己下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