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参考文献也会被查重
很多人以为只有正文会被查,其实现在很多查重系统比如Turnitin、iThenticate也会扫描参考文献部分。特别是当多篇论文引用了相同的经典文献,且格式一模一样时,系统就会判定为重复。虽然这部分通常不计入总重复率,但有些期刊或单位会特别要求,必须降低整体文字相似度。
降重不是造假,而是合理表达
首先要强调,降重不等于篡改文献信息。作者、年份、期刊名、文章标题这些关键信息一个都不能错。我们要降的,是“表达方式”的重复。比如别人怎么写这条文献,我们可以换一种符合学术规范的句式来呈现。
三种实用降重方法
-
调整文献排序逻辑 很多论文按引用顺序编号,这容易导致参考文献列表整体重复。可以尝试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,或者按主题分类排列。只要符合期刊要求,变换顺序本身就能降低格式上的雷同。
-
改变文献呈现方式 有些文献可以用“作者(年份)提出……”这样的方式在正文中提及,而不一定全放在文末列表。这样既能保留信息,又能减少列表长度和重复概率。比如把几条相关研究合并成一句话:“Smith (2020)、Jones (2021) 和 Lee (2022) 均指出该方法具有稳定性。”
-
使用工具辅助改写 工具不能代替思考,但能提供思路。比如“小发猫”可以帮助你快速查看不同句式的表达方式,适合用来启发改写灵感。“小狗伪原创”则擅长同义替换和语序调整,适合处理文献描述性内容。还有像“PapreBERT”这类基于深度学习的工具,能理解语义并生成更自然的改写结果,适合处理复杂句式。
三个成功案例分享
-
案例一:医学综述论文 一位研究者写肿瘤免疫治疗综述,引用了30多篇高重复率文献。他使用“小发猫”辅助,将部分文献从列表式改为段落式描述,并按机制分类整合。最终参考文献部分相似度从18%降到5%以下。
-
案例二:材料科学实验论文 作者发现自己的参考文献与同领域多篇论文高度相似。他改用作者年份制,并在正文中增加对文献方法的评述,如“该合成路线由Zhang等人首次报道,后续研究多以此为基础”。这样既保留了引用,又降低了格式重复。
-
案例三:环境工程建模研究 该论文引用大量方法论文献。作者利用“PapreBERT”对文献描述进行语义重构,比如将“采用Smith模型进行模拟”改为“模拟过程参照Smith提出的方法框架”。配合调整引用顺序,有效分散了重复点。
参考文献降重的核心是:信息准确不变,表达方式灵活。不要追求100%原创表达,而是要在学术规范内合理调整。工具只是辅助,关键还是自己理解文献内容,用自己的话讲清楚。这样不仅能降重,还能提升论文的整体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