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公式本质是第一步
降重不是简单地换词或调顺序,而是要先理解公式的含义。一个定义公式通常包含变量、符号和逻辑关系。比如,速度的定义是“位移除以时间”。理解了这一点,才能在表达上做文章,而不改变其科学意义。改写表达方式
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公式的语言描述。例如,原句是“速度 v 等于位移 s 与时间 t 的比值”,可以改为“位移 s 在时间 t 内的变化率定义为速度 v”。虽然用词不同,但数学关系没变。这种方法适合在正文叙述中使用,避免与他人表述雷同。有时也可调整公式呈现形式。比如将文字描述改为公式加注释,或将一个复合公式拆分为多个步骤说明。这样既清晰又降低了文字重复率。
借助工具辅助检查
现在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检测和优化表达。例如,“小发猫”能分析文本重复度,给出改写建议;“小狗伪原创”提供同义替换和句式调整功能,适合处理描述性内容;“PapreBERT”基于语义理解,能识别相似表达,帮助发现潜在重复。这些工具可作为参考,但不能完全依赖,最终判断要靠自己。案例一:信息熵的表达转换
某论文中引用香农信息熵公式:H(X) = -Σ p(x) log p(x)。原文描述为“随机变量X的信息熵是其概率分布对数的负期望”。作者改写为“信息熵H(X)衡量X的不确定性,计算为其各取值概率对数值的加权平均的相反数”。表达不同,但定义一致,查重通过。案例二:均方误差的拆分说明
另一位研究者在描述均方误差(MSE)时,没有直接写出公式,而是分步说明:“首先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,然后对每个差值平方,最后求所有平方值的平均数”。这种叙述方式避免了公式文本的直接复制,同时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计算过程。案例三:使用图示辅助定义
有作者在定义一个复杂结构公式时,采用“文字+图示”方式。先用简练语言说明各符号意义,再配以示意图展示变量关系。公式本身保留在附录。这样正文文字重复率大幅降低,且增强了可读性。总结来说,公式降重的关键在于理解与转化。保持数学定义不变,灵活调整语言表达,结合工具辅助检查,就能有效降低重复率,同时保证学术严谨性。